全国首个轨道交通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广电运通“造”!

日期:2019-08-23  点击:371  属于:公司新闻

日前,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自动收费系统专业委员会(简称“AFC专委会”)主办的“2019轨道交通人脸识别技术研讨会”在古都西安举行,地铁公司业主、设计院专家、人脸识别技术相关企业代表近300多名嘉宾出席会议。广电运通代表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广电运通地铁人脸识别应用探索》,与参会人员共同对人脸识别技术在轨道交通AFC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以促进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共同健康发展。

??8-23.jpg

广电运通代表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广电运通地铁人脸识别应用探索》

国内仅三城AFC投入“刷脸”,市场潜力巨大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支持下,人脸识别技术飞速“进化”,并且在轨道交通行业逐步“尝鲜”。这不仅打破了地铁传统乘车方式,利用生物特征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还具备防伪、防欺诈的优势。乘客无需携带交通卡和手机,只需刷一下脸,即可“秒过”地铁闸机,享受更加便捷的乘车体验。

此次研讨会上就有地铁业主表示,人脸识别过闸功能若得以实现,在乘客出行体验及舒适度上面得以优化,地铁服务质量将大幅提升。广电运通代表在演讲中指出,AFC是轨道交通中人工智能技术最好的载体。

据AFC专委会发布的《2019人脸识别技术在轨道交通应用的现状报告》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深圳和济南三个城市轨道线路AFC系统开通了人脸识别功能。此外,上海、南京、南宁、青岛等十多个城市也在进行人脸识别技术试点和试验,占全国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城市的35%。

作为国内第一条应用人脸识别的轨道交通线路,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和怀柔-密云线于2018年12月开通,20多条通道应用了广电运通的人脸识别闸机。该线路一改以往的人工核验身份证+检票的进站方式,实行刷实名制卡+人脸识别方式、实现扣费+人证核验一步完成,减轻运营服务压力,提升乘客体验。

2019年3月,深圳地铁与广电运通合作的“生物识别+信用支付”售检票系统解决方案”实行试点,计划从今年8月份起,分三个阶段逐步开放对乘客服务。该案例已成功入选“2019年广东省大数据优秀案例”。

随着新型支付技术的兴起与成熟,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AI和计算机计算能力增大、硬件成本大幅降低等,都给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并且在轨道交通中的热度将不断升温。

广电运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引领AFC场景创新

生物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广电运通打造了生物识别统一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从基础设施、数据存储、业务管理、前端界面层面搭建了具有七大模块的平台架构,兼容多种生物识别算法和数据的接入,并提供统一的管理和界面,服务于公司各领域、多场景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

基于算力建设、算法研究和数据获取构建在人工智能领域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人脸识别方面,广电运通的AI实验室建立了多源异质深度神经网络理论,可在跨场景、不利条件下能对图片进行一系列处理,最终得到可以进行有效比对的人脸图片,利用GPU高效图形运算能力,打造出适用于金融级别应用的人脸识别算法。

作为国内首家完成全部主流生物识别国标布局的企业,广电运通通过对AFC中的各类应用进行分析,把长期发展的识别技术、传感技术、交互技术、通行技术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在AFC设备上,实现“AI+”在AFC的安全、实名、服务、支付四大场景的创新。

“业务+技术”融合加速推动智慧交通发展

近3年,在市场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广电运通先后在轨道交通、航空等共开展9个人脸识别过闸应用项目。除了在智能交通业务,广电运通的人脸识别技术也不断在金融、政务、安防、文旅、零售等领域应用落地。

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落地,不能仅关注技术创新。正如《2019人脸识别技术在轨道交通应用的现状报告》总结,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业务服务的,只有能融入业务,为业务提供良好支撑才是好的技术。

一直以来,广电运通以切实解决业务痛点、满足运营需求为出发点,聚焦业务本身,努力寻找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点,将进一步推动以生物特征识别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将为人们创造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成为我国构建社会构造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业务联系人:叶先生(18922258592)

服务热线:4009309898

公司前台:(020) 6287 9652

邮件:yintong@grgbanking.com

地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科林路9、11号智造楼